這次我沒靠激烈運動、沒瘋狂節食,只是每天多一點覺察、多一點規劃,就讓我重新找回對身體的掌控感。
身為上班族的 Yang,身高 175 公分、體重 71.6 公斤,平日三餐幾乎都以便利商店、便當店為主,加上作息緊湊、下班後才運動,讓飲食和體能常常無法平衡。雖然每週重訓 3~4 次,但體脂始終維持在 24% 左右,看著體重總是下不去,Yang 一度懷疑:「是不是做了白工?」。
文章目錄
生活忙碌只能吃超商,方便卻不一定營養!
我真的蠻懶得花時間想吃什麼,每天就是照著習慣去全家、7-11挑餐盒,配個蛋白飲或茶葉蛋解決一餐。
超商外食雖然方便,但這樣的飲食模式往往隱含 2 個問題,一是熱量過高、營養密度低,蔬菜及油脂攝取量不足,二是碳水來源以白飯、吐司為主,纖維攝取不夠,容易影響飽足感與代謝。
因此,營養師從 Yang 日常的飲食照片分析後,馬上協助他做出「不改變生活節奏」的飲食調整建議,例如:加入燙青菜、沙拉增加纖維,替換飲品從拿鐵改為無糖豆漿,並提前設計「超商組合模板」,方便又能穩定攝取營養
學會計算熱量,從便利商店找出最適合的營養組合
Yang 原本以為自己「吃得不多」,但實際計算才發現,一餐搭配吐司+蛋白飲+咖啡,碳水量可能已超標一倍。
因此,營養師便教學 Yang 如何估算份量及替換,像是御飯糰 = 2 份澱粉,並依照他的飲食習慣調整飲食順序為蔬菜 → 蛋白質 → 澱粉,便當只吃 2/3 的白飯、雞皮去除、多點一份菜,讓原本相對不均衡的飲食可以得到改善。
從原本只靠直覺吃飯,到現在能「看懂食物」,Yang 也逐漸開始享受飲食的規律與成就感!
運動量不變,但「吃對」後燃脂效果明顯增加!
每週固定重訓 4 次、一次約 90 分鐘的 Yang,最初不理解為什麼有運動卻瘦不下來。營養師提醒他:「運動是加分,營養才是關鍵」。
課程中,他學會區分「訓練日」與「休息日」的飲食,並在訓練前增加地瓜或香蕉補碳水,避免空腹訓練影響表現,訓練後則補充適量高蛋白的無糖豆漿或鮮奶優格,幫助修復與增肌。
這樣的細節優化,讓他的體重從 71.6 公斤降至 64.1 公斤,體脂從 24.7% 下降到下降到 17%,肌力表現維持甚至更穩定。
從怕亂吃到懂得調整,外食聚餐也能輕鬆應對
在減脂與美食之間,營養師也教他如何取得平衡,像是火鍋、鹽酥雞、早午餐,甚至是小酌幾杯酒,都可以在增肌減脂中同步進行。
不同的是,現在 Yang 可以更有意識地做出選擇,吃火鍋的前減一餐減少澱粉量,宵夜嘴饞則用香蕉、地瓜、蛋白飲替代炸物,假如熱量真的超過太多,營養師也會提醒隔天或下週該如何調整。
這 12 週除了體態變好之外,也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感與節奏感。
從每天便利商店的一餐開始,漸漸建立起自己的飲食系統,最後在工作、運動、生活之間,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,打破「運動就會瘦」的迷思,也讓我們看到:真正的改變,不是激烈的挑戰,而是日復一日的選擇累積。